2010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就在不同国家用独具特色的建筑所表达出的可持续的低碳的理念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经深入人心之际,业内专家又在北京相聚分享世博场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就世博对今后城市建设发展、低碳建筑设计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进行交流和探讨。
生态优先,选址体现智慧和勇气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上海世博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题中之义。上海世博会给世博后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园区的选择具有战略性眼光。选择了城市中心的旧工业改造区,带动和实现了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使得一个衰败的老城区得以激活,重新美好起来。这牵扯到旧区改造、城市文明的延续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等许多难点。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地区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智慧和勇气。世博会的选址是值得当前许多城市反思的,是不是老建筑、老区都要推翻?
其次,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单体建筑,不管是永久性建筑还是临时性的场馆,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改造利用的老建筑,设计者非常注重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减少环境负荷。此外,在交通上,世博园采用了零排放的规划理念,整个园区有1000多辆超级电容车、燃烧电池车等零排放公交车辆,还建设了加氢气和绿色停车设施;在能源的选用上,采用了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江水源热等多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城市建立新型能源结构做了一些探索;在建筑节能上,大量运用了节水、节材、采光通风、遮阳隔热、外围保温、余热回收、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等诸多方法。
最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览方式,把世界各地好的建筑案例集中进行展示。这是绿色行动的集体亮相,技术含量很高的新材料、新技术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有助于世界各国参观学习。
立足国情,设计绿色低碳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院士:感悟世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命题,能从世博倡导的理念和优秀的作品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方面大家可以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吸收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许多优秀传统,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从文化内涵中领会和吸收。另一方面,又要十分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低碳理念、低碳城市、低碳生活,坚持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的方向,扎根本国,立足创新,寻求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和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多创作一些既中国又现代的作品。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环境失去了平衡,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巨大的挑战。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相对缺乏,面对持续急剧的城市化进程更要注重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并结合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寻求应对的策略。
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创造,首先应从建筑和空间设计中采取适合当地的平图面形式和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材料和风格,尽量采用当地适宜的绿色技术和低品质的能源。最后局部采用高品质的技术材料进行调节。
竹材回归,低碳建筑多一份选择

新鸿基地产中国执行总裁谭天放
香港建筑师学会内地事务部主席、新鸿基地产中国执行总裁谭天放:由于在环保、构造、美学三方面都具备木材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低碳建筑中,竹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几千年来,在我们国家竹子一直是高风亮节的代表。其实,竹材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与木材可以是并驾齐驱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竹子已经逐渐被其他材料替代。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倡导,作为智者的竹材料注定要回归。首先,竹子比较直而且纤维有很强的硬度,其硬度比很多木材都强;其次,竹子生长迅速快,只需5年的时间就能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而最软的木材也需要15年到20年的生长期。此外,竹子能发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改善气候,它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也比木材多。据统计,同面积的竹林跟同面积的木林相比,竹林的光合作用是木林的3倍。
国外,竹子在建筑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拉美的教堂、桥梁、马棚等用竹子做材料;夏威夷则用竹子建房子。国际竹藤组织从1997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36个成员国。在我国,竹子有500多种,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安徽、贵州等省。
|